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有哪些?这份防治指南请收好
近总感觉腰酸背痛?打个喷嚏肋骨都疼?你可能需要关注骨密度问题了。骨质疏松这个"沉默的"正悄悄威胁着35岁以上人群的健康,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中老年男性更需要警惕。
什么是骨质疏松症
简单来说,就是骨头变得像蜂窝一样多孔易碎。正常骨骼内部是致密的网状结构,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组织会出现很多空洞,轻微碰撞就可能骨折。这种情况通常由骨量流失和骨微结构导致。
这些信号别忽视
1. 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(很多人发现年轻时买的裤子都变长了)
2. 经常性腰背疼痛,尤其是久坐后起身时
3. 轻微跌倒就发生骨折,常见部位是手腕、髋部和脊柱
4. 出现驼背或腹部前突等体态变化
哪些人容易中招
• 50岁以上女性(雌激素下降会加速骨流失)
•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
• 有家族骨折史的要特别注意
• 日常缺乏运动、过度节食的年轻人
• 长期吸烟酗酒、咖啡因摄入过量者
科学防治三步走
步:营养摄入
每天500ml牛奶或等量奶制品,搭配豆制品、深绿色蔬菜。别忘了补充维生素D,它就像钙的搬运工,帮助肠道吸收钙质。阳光不充足时可以考虑补充剂。
第二步:适量运动
推荐快走、太极拳等负重运动,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钟。游泳虽然对关节好,但对增强骨密度有限。办公室人群可以尝试靠墙站立,后脑勺、肩胛骨、臀部、脚后跟四点贴墙。
第三步:定期检测
建议40岁后每1-2年做次骨密度检查(DXA检测)。如果确诊骨质疏松,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,这类药物就像骨骼的"储蓄罐",能减少破骨细胞的作用。
常见误区要避开
× 喝骨头汤补钙(其实钙含量很低,更多的是脂肪)
× 只有老人才需要担心(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埋下隐患)
× 补钙越多越好(过量可能增加结石风险)
× 骨折手术后就不管了(后续治疗才能预防二次骨折)
给家人的小贴士
卫生间好安装防滑垫和扶手,避免夜间起床跌倒。买菜使用带轮子的购物车,减少提重物。选择鞋底防滑的鞋子,雨天特别要注意。
记住:骨质疏松可防可治,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干预。如果已经出现相关症状,建议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骨科就诊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

